匠星归桑梓 城建绘新图—长春建筑学院城建学院2025年暑假大学生“返家乡”社会实践活动风采展示(第二十一期)

来源:城建学院  发布时间:2025-08-15  浏览次数:11

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进一步激发青年学子热爱家乡、建设家乡的热情,2025年暑假期间,长春建筑学院城建学院开展“匠星归桑梓,城建绘新图”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,用脚步丈量家乡土地,以热忱激活基层工作。这个暑假,他们化身‘乡村多面手’——整理档案、调解纠纷、科技助老等在琐碎中见担当,在细微处显情怀,以实际行动诠释‘强国有我’的青春誓言。

个人介绍


姓名:吕昱卓

专业班级:安2402

政治面貌:群众

工作地点: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吉林省博物院

工作内容

1. 信息收集与整理:广泛收集博物院发展相关信息,含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、其他博物馆先进经验等;深入各部门,了解运营、展览、文物修复等工作进展与问题,综合分析整理。

2. 协助起草文件:负责党委工作计划、会议纪要、活动通知等文件起草,字斟句酌,确保符合政策与实际。

3. 会议组织与服务:会前沟通书记定会议主题议程,通知人员以及准备材料;会中做好记录;会后整纪要、跟进决议执行,督促部门按时完成任务。

4. 接待来访和处理来信:接待来访人员,了解需求意见,难解决的反馈部门并跟进;处理群众来信、分类整理重要信息汇报书记,同时按照指示进行回复和处理。


实践感悟


初到吉林省博物院担任党委书记秘书时,我对这份工作的认知还停留在“收发文件、安排会议”的表层。但短短30天的实践,让我在文化浸润中实现了认知与能力的双重提升。

这份工作教会我的第一课,是“细节里的政治”。整理党委会议纪要时,一个标点的误差可能扭曲决策原意;传达文物保护政策时,一句表述的偏差可能偏离执行方向。我曾因将“文物预防性保护”误写为“文物抢救性保护”而被批评,这让我明白,秘书工作的严谨性直接关系到党组织指令的精准落地。在反复核对党史学习材料、校准文化政策文件的过程中,我的政治敏锐性与文字把控力悄然提升。

更深层的成长,来自于对“桥梁角色”的理解。接待参观的老党员时,我需将博物院的红色展览资源转化为生动的党史教材;汇总青年员工建议时,要把“让文物活起来”的创新想法提炼成可落地的方案。有位退休职工来信建议增设青少年互动展,我实地调研后形成的报告被纳入年度计划——这种将群众声音转化为发展动力的过程,让我读懂了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的深刻内涵。

文物无言,却照见我在返家乡实践中的成长轨迹。曾面对工作问询紧张到语无伦次的我,如今能清晰梳理各板块融合进展;曾对着任务手足无措的我,已可独立起草活动方案。这份实践让我懂得,真正的成长无关头衔,而在于在服务里领悟责任,于传承中笃定信念——这大概就是文化殿堂赠予一名青年最珍贵的礼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