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进一步激发青年学子热爱家乡、建设家乡的热情,2025年暑假期间,长春建筑学院城建学院开展“匠星归桑梓 城建绘新图”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,用脚步丈量家乡土地,以热忱激活基层工作。这个暑假,他们化身‘乡村多面手’——整理档案、调解纠纷、科技助老等在琐碎中见担当,在细微处显情怀,以实际行动诠释‘强国有我’的青春誓言。
一
个人介绍
姓名:乔锐
专业班级:电2201班
政治面貌:共青团员
工作地点:吉林省农安县火石岭子村村委会
二
工作内容
1. 入户走访调查:协助村干部走访村民,收集住房、就业、政策需求等民生诉求,记录并反馈村民实际困难,协助对接解决独居老人照料、养殖户政策咨询等具体问题。
2. 日常文件与档案管理:整理近十年村级档案(含土地流转、低保复核、乡村振兴规划等),进行分类归档、电子化录入及破损文件修复;协助撰写防汛通知、村规民约修订稿等实用文书。
3. 政策宣传与日常运营:参与医保新政、防汛知识等政策宣传;协助维护村委日常事务,保障办公有序运转。
三
实践感悟
二十天的村委实践,让我对基层工作有了真切的认知。跟着村干部入户走访时,手中的民生记录本渐渐有了温度。从记录住房情况到登记就业需求,从收集政策咨询到反馈独居老人的照料难题,每一笔都连着村民的实际生活。那些被认真记下的诉求,最终转化为具体的帮扶行动,让我懂得“民生”不是抽象概念,而是一件件需要落地的实事。
整理近十年村级档案的过程,像在翻阅乡村的成长史。土地流转协议上的墨迹、低保复核表中的修改痕迹、乡村振兴规划图上的批注,都藏着村庄发展的轨迹。修复破损文件、录入电子档案时,指尖触碰的仿佛是乡村变迁的脉搏;撰写防汛通知、修订村规民约时,才明白通俗化表达不是简单,而是让政策真正走进村民心里的智慧。
政策宣传的尝试更让我触动。把医保新政编成顺口溜,用漫画解读防汛知识,这些贴近生活的形式,比刻板的宣讲更有效。协助处理村委日常事务时,琐碎的工作里藏着基层运转的逻辑,也让我懂得“服务”二字的分量。
这段实践让我明白,基层工作没有惊天动地,却在每一份记录、每一次沟通、每一项服务中,连着土地与人心。这不仅是对乡村的重新认识,更是对“责任”二字最生动的注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