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进一步激发青年学子热爱家乡、建设家乡的热情,2025年暑假期间,长春建筑学院城建学院开展“匠星归桑梓 城建绘新图”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,用脚步丈量家乡土地,以热忱激活基层工作。这个暑假,他们化身‘乡村多面手’——整理档案、调解纠纷、科技助老等在琐碎中见担当,在细微处显情怀,以实际行动诠释‘强国有我’的青春誓言。
个人介绍
姓名:张保国
专业班级:建筑电气与智能化2302班
政治面貌:共青团员
工作地点: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北正镇乡前四十七村村委会

二
工作内容
1.整理档案材料:按时间、主题、类型对材料进行初步划分,剔除重复或无效文件。对纸质材料进行修补、装订、标注页码;电子文件统一命名格式建立文件夹层级。将纸质信息录入表格或档案系统,纸质档案按规则放入档案盒并贴标签,注明内容、时间、保管期限。
2.探望村内孤寡老人:耐心倾听老人讲述过去的经历、生活趣事,聊聊家乡变化、村里新鲜事,避免老人感到孤独。为老人读报纸、讲新闻。用文字、照片或短视频记录老人的人生故事、家乡习俗,帮助留存乡村记忆。
3.文书撰写:协助村委会干部起草通知、村务公开公告、政策宣讲会记录、整理会议纪要。为村委会汇总志愿活动档案,标注活动日期和负责人,便于后续存档和向上级汇报。
三
实践感悟
蝉鸣盛夏,我带着对基层工作的好奇走进村委会,开启了暑期的志愿服务。原以为乡村工作简单琐碎,却在整理档案、探望老人、撰写文书的过程中,逐渐触摸到基层治理的温度与重量。泛黄档案里藏着村庄的变迁密码,孤寡老人的笑容里盛着对陪伴的渴望,数据报表中凝结着村民的生活期盼。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,让我跳出书本认知,真切感受到“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”的深刻含义。

整理档案材料的工作看似枯燥,却让我体会到“细节决定成败”。泛黄的纸张记录着村庄的变迁,每一份合同、每一页台账都需仔细核对、分类归档。当看到村民们的土地流转记录、医保参保信息在我手中变得条理清晰时,我明白这些琐碎的工作是乡村治理规范化的基石,让我学会了严谨与耐心。

探望孤寡老人的时光则充满温暖。孙奶奶总拉着我的手讲过去的故事,并且颤巍巍地给我递上自己种的瓜果。这些独居老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质帮扶,更多是陪伴与倾听。我们帮老人打扫屋子、代缴水电费,教会他们使用智能机,看似微小的举动,却能让他们眼中泛起光亮。这让我懂得,志愿服务的真谛是用真诚换真心。

文书撰写和数据统计工作让我深入了解乡村运作。整理村民议事记录时,我看到村委会如何倾听民意;统计乡村振兴项目数据时,我发现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村民的期盼。将政策文件转化为村民易懂的语言,把零散数据汇总成清晰报表,这个过程锻炼了我的文字表达和逻辑分析能力,更让我明白基层工作既要懂政策,更要接地气。

离开村委会时,办公桌上的档案已整齐归档,老人们的叮嘱仍在耳畔回响。这段经历让我明白,基层工作是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也是连接民心的“暖心桥”。志愿服务不仅是付出,更是成长——我学会了在琐碎中坚守责任,在陪伴中传递温情,在实践中理解担当。这个夏天,乡村给予我的不仅是实践经验,更让我懂得青春应在服务群众中绽放光彩。
